
更新日期:2007/06/04 09:47 記者:【魏喬怡/台北報導】
原文出處
近來銀行與基金公司開始流行推銷兩種「母子基金」方案。一種是瞄準手上閒錢太多的大戶,以核心衛星的概念做好資產配置;另一種則是鎖定退休族,將母基金的獲利轉入可定期定額買回或配息的債券基金。投信業者指出,不管是哪一種,都能讓閒置資金或是已獲利了結的資金再充分利用,而且因為母子基金只收轉換手續費,長年下來也可省下一筆新申購手續費。
匯豐中華執行副總孫煌正表示,六月起將先開放資產一百萬元以上的客戶申購第一種「母子基金」。簡單來說,母基金也就是核心基金(或稱原始基金)。投資人用「單筆」投資建立穩健型基金部位,如債券型或平衡型基金;再由母基金每個月以定期不定額方式,投資經濟動能向上子基金(標的基金),如新興市場基金,再以下跌加碼,上漲減碼的投資方式,賺取較高報酬,以及平衡風險,降低波動度的目的。
孫煌正表示,這種母子基金和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,以前投資人尋找衛星資產如新興市場基金時,為了等待好的買點,通常會先將多餘的資金先會放至銀行戶頭內,如此一來,閒置資金反而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。但母子基金能讓手中的「閒錢」先投資到穩健型商品中(母基金),利用等待時間,參與債券或是股債平衡基金的投資機會,再定期不定額地投資子基金拉高報酬。
定期不定額的子基金該如何操作?孫煌正表示,投資人可先將扣款分為一萬、二萬與三萬元等三種級距,每個月扣款時,再將平均成本與基金淨值相比,若基金淨值高於平均成本時,表示投資是處於獲利情況,投資人就以最低級距一萬元扣款即可,若基金淨值低於平均成本一成以內,則扣款中間級距,當基金淨值低於平均成本超過一成,此時,大舉加碼最高級距的三萬元,逢低獲得更多單位數。
另一種鎖定退休族的母子基金則剛好相反。母基金先以「定期定額」買入「積極型基金」,等到要退休時,再把母基金的收益「單筆」轉入穩健保守的子基金,如債券基金或類貨幣市場基金。
以保誠投信的五年目標儲蓄計劃為例,假設二○○一年六月到二○○六年六月間,每月投資一萬元在「母基金」保誠高科技基金,五年下來共投資六十萬元,加上投資收益為八六.三一萬元,之後的五年每月可固定單位數買回,剩下的資金放在「子基金」保誠威寶基金繼續滋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